团学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视窗 > 团学工作

“传承五四薪火 凝聚青春力量”——优秀青年教师代表李静在五四青年交流主题团日活动上的发言

作者:管理员     发布:2025-04-29 17:09     阅读:387次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站在这里,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能陪伴学生踏上技能报国的赛道,见证他们用双手创造奇迹,最终摘得国赛金奖,是我职业生涯最珍贵的勋章。但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学校在背后的全力托举,是我们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拼尽全力。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这支获得全国金奖的选手之前只是一个在省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团队。为了备好这场赛,我们常常为了方案一个细节的推敲而讨论到深夜,为优化一个操作流程又将方案推翻几十次重来。有人问我:“竞赛的意义是什么?”我想,答案藏在那些看似“疯狂”的细节里:它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诠释。作为一名技能竞赛的指导老师,我见证了一群青年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创新突破桎梏的历程。今天,我想把这份滚烫的信念传递给你们。

一、青春的火种,藏在“不甘心”的倔强里

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技能竞赛我认为是难度系数最大、综合素养要求最高的赛项之一。而且,要从省三跨越到国一,其中路坚且阻。我给他们看世界技能竞赛赛场上身披国旗的中国选手,那耀眼的中国红让他们热泪盈眶。我问他们:你们怕吗?他们坚定地摇头。为了那2mm的误差,我们披星戴月,我们席地而坐、就地而眠,施工大棚成了我们共同的家。当我们最终以乡村水域环境生态治理和非遗传承相结合的乡村振兴设计理念而出圈时,我们在上海城隍庙的大街上哭了。

同学们,当我们惊叹于大国重器上天入海时,不要忘记那些把螺丝拧十万次也不松动的工匠,不要忘记在实验室重复千次实验的青年科研者。匠心不是慢工出细活的浪漫,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孤勇。就像王濛在冰场上把每个弯道过成肌肉记忆,我们也该把每个基础动作练到条件反射,因为极致,往往藏在最笨的坚持里。这个时代从不同情眼泪,但它永远为不甘屈服的心跳让路。‌那些被人嘲笑的较真,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火把

二、理想的温度,刻在“不退场”的坚守里

有人说,这是一个“Ctrl+Z”(撤销)的时代,点错了可以重来,放弃了还能切换赛道。但我还是想带你们看看我们训练的现场,看看每天仅石材的搬运和切割就有6吨左右,看看满手血泡、挥汗如雨却丝豪不敢停歇,看看那些把《园冶》古籍里一寸曲、一寸活的智慧刻进DNA的青年。他们在训练中,曾用一天十遍的执著反复打磨一个小筒瓦景墙的施工工艺。有人问:“值得吗?”他们回答:“如果连自己都不满意,凭什么让世界认可?”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正是工匠精神最动人的底色——‌它不追求捷径,而是用时间的沉淀让技艺生根;不迷信天赋,而是用千万次的重复让平凡变为非凡‌。那些不退场的日夜,正在把将就变成讲究,把差不多变成必须行”‌。我认为,时代的创新不是推翻重来的颠覆,而是把每件小事做到无可替代的执着。就像苏炳添,用日复一日的起跑训练,把0.01秒的突破变成改写历史的跨越。我们也要做自己领域的“苦行僧”,在无人问津处打磨锋芒。

三、使命的坐标,写在“不设限”的奔赴里‌

在赛场上,我看到选手们用3D建模优化传统砌筑工艺;用数据分析降低石材损耗;用AR技术还原古建榫卯结构。那一刻,我明白:工匠精神从不是固步自封的围城,而是打破学科边界、跨越代际鸿沟的桥梁。这个世界正在奖赏“π型人才”:既能向下深挖专业的根系,又能横向伸展创新的枝桠。就像华为用数学算法突破芯片封锁,我们也要把专业的边界当作跳板而非枷锁。那些看似无关的知识,终将在某个节点连成星辰大海。

同学们,请记住:真正的技能报国,不是重复父辈的路,而是走出自己的道;不是等待时代的考题,而是主动书写属于你们这代人的答案。愿你们以青春为帆,以热爱为舵,在“不设限”的奔赴中,让世界看见中国青年的无限可能!

微信图片_20250429165813.jpg